欢迎访问舟山市第一小学勾山校区网站!

科研信息 |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信息 - 正文

以“非遗的传承”为项目载体,提高小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研究

2012年11月13日 00:00  点击:[]

以“非遗的传承”为项目载体,提高小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研究

勾山中心小学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适应非遗发展进程的历史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也是一个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难题,有待于我们去逐一开解。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多方关注和共同参与。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应当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力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带头表率作用。

(二)价值取向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事物是复杂的,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所呈现出的价值都会各不相同。同时,遗产价值虽是客观存在,但同样需要人类用自己的慧眼去不断发掘。保护遗产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发现的过程。

(三)传承本土海洋文化的需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海洋资源的减少,渔业生产的逐步萎缩,渔区渔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再加之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意识的缺乏,原有的许多渔业文明架构下的文化形态与方式(包括海洋文化)正在迅速瓦解和消亡。小学生,作为舟山人民的后代,从小了解这些珍贵的民俗传统和海洋,并使之得以继承和发扬,将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海洋是海岛人赖以生存的根,她给予了我们昨天的辉煌和今天的灿烂,同样,她还将继续承载着我们明天发展的航路。

二、研究的理论根据

近期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的理论:

文化理论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著)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人类这一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和内涵要比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多姿多彩,更为博大精深……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它“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延续,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该书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书中第四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如下阐述:“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走向和谐境界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规律……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特别是人与群体)人与自我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理念……”

三、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用一年的时间,在学校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使我校成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学生印上千百年来积淀的海洋文化和我们普陀“开放、务实、创新、进取、公道、大气”的城市精神,使他们更阳光、更“洋气”(有海洋素养)和与众不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普及非遗知识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保护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阅报栏等各种校园文化载体大力介绍非遗相关知识,宣传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提高校园师生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二)非遗大课堂

(1)邀请非遗专家及学者走进校园,讲授非遗相关知识。

(2)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举办主题展览及互动活动。

(3)组织优秀非遗作品或者非遗表演进校园专场演出。

(三)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立非遗特色校园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宣传普及非遗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断挖掘学校在非遗教学工作中的潜力,根据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不断深入推进非遗教学特色,打造学校特色,建立非遗特色校园。

学校将每周三下午定为非遗特色活动时间,开设了海洋生物剪纸、海洋跳蚤舞等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实践活动管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特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将学生表现记入实践档案。海洋跳蚤舞,将聘请普陀区文馆局的舞蹈老师们,准备在全校的阳光体育活动中得以推广。同时,我校充分发挥美术老师的特长,开展海洋生物剪纸活动,在此基础上,将在体育2+1中进一步渗透。

五、研究方法

1.传承实践法。

2.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比较法;文献法等。

六、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题研究必须始终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在本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2.实践性原则。在各课题实施过程中,组织实施长期的、大量的、各种形式的传承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开展研究。

3.优势整合原则。在各课题实施过程中,将注意整合教育与文化,教师与学生,外聘教师(民间艺人和文馆局老师)与校内教师,分工协作,力求过程与效果的优化。

4.生成性原则。在实践和思考中,不断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5.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都是实验的参与者,都有参与实验的义务,同时,都有分享研究成果的权利。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及步骤安排

2012年6月——2012年7月,课题实验的预热,酝酿,申报阶段。

2012年8——2012年10月,课题实验的正式启动阶段,撰写实验方案、实施方案,组建实验班子,申请开题、论证。建立实验档案。

2012年11月——2013年3月,实验的第一阶段,以初步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形式、方法为主要内容。“民间艺人进课堂操作方式和教学管理”。2013年3月写出实验报告,组织进行阶段性小结。邀请上级专家来校指导。

2013年4月——2013年6月,实验的深入阶段,在总结前一阶段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前一阶段研究内容的同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进行第二阶段实验小结,邀请专家指导。收集档案。

八、成果表现形式

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分别以论文、经验交流、图片、光盘、录音带等方式呈现。

九、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组 长:林岳平 勾山中心小学校长 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副组长:虞冬群 勾山中心小学副校长协助组长全面开展研究工作

胡灵芝 学校教导主任 负责本课题的研究组织工作

成 员: 宋红芳 学校教科室主任 负责本课题的具体实施及文字资料整理

刘凤 学校德育主任

王超妮 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朱剑锋 学校副教导

以上成员均负责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实践和实施。

上一条: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条:教育走向生本 师生回归自然

关闭

舟山市第一小学勾山校区(舟山市勾山小学)  电话:0580-3091827  ICP备案号:浙ICP备11053521号-2